•      设为首页     联系我们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疾病的中医治疗与公司妨碍易学防治

    标题“疾病的中医治疗与公司妨碍易学防治”更多内容请到周易协会首页
       

    自孔子视《周易》为“迁善改过”之书,从人道经验和日子才智的层面解说卦、爻之义始,历代易学家,尤其是儒家专家,均把人文关心视为研讨《周易》的意图之一。这种人文关心,表现为方方面面,兹就其间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:

    忧患知道

         《易经》作为一部构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,其意图是为了引导大家防患于未然,转危为安,趋吉避凶。因而,在其卦爻辞中,包括了较为深重的忧患知道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易传》把这种知道归纳为“明于忧患与故”。其曰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。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其收支以度,外内使知惧,又明于忧患与故,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。”(《系辞传》)“明于忧患与故”,便是使人知道忧患地点及忧患之因,这便是忧患知道。

    忧患知道,说得浅显一点,便是“高枕无忧”。《周易.系辞传》借春秋晚期的闻名思想家孔子之口说:“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正人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。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”粗心是说,但凡式微的,都是因为曩昔曾经荒淫糜烂;但凡消亡的,都是因为曩昔曾自以为平安无事;但凡败乱的,都是因为曩昔曾自以为管理得宜。因而,正人安居而不忘倾危,生计而不忘消亡,整治而不忘败乱。这样才干够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。这是叫人对自个的境况和现状,时刻抱有警觉之心。战国中期的闻名思想家孟子用十分精粹的言语把它归纳为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”。

          真实作到高枕无忧,并非简略之事,须从细微处着眼,不时惕惧,防微杜渐。《周易》格外着重“几”和“知几”。照《系辞传》中的说法,《周易》是一部“研几”之书。其曰:“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唯深也,故能通全国之志。唯几也,故能成全国之务。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可而至。”意思是说,《周易》是穷究幽静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,只需穷究幽静事理,才干会通全国的心志;只需探研细微征象,才干成果全国的事物;只需奇特地贯穿《易》道,才干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,不须行动而万理自至(译文参见黄寿祺等《周易译本》第554页。上海古迹出版社1989年)。 “几”即“微”,便是事物开展改变的预兆或萌发。《周易》以为,这种预兆或萌发尽管“微”而似无,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开展改变的方向是吉是凶。正所谓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(《老子》六十四章)。用《易传》中的话说便是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,由辩之不早辩也。”(《坤.白话》)“早辩”即及早发觉,也便是“知几”。能及早发觉,就能防患于未然。

          在《周易》看来,可否做到防患于未然,并不单纯是一个知道疑问,还是一个德性涵养的疑问。《乾》卦九三爻辞说:“正人整天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意即正人整日进德修业,到晚上还惕惧检讨,就不会有啥灾祸临到自个。可见,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是慎重自守,进步道德涵养。用《象传》中的话讲即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。孔子便是在这一层面上格外显示其忧患之心的。他说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)北宋闻名政治家范仲淹,“泛通六经,尤长于易”。正是在《周易》忧患知道的启迪下,他提写了“先全国之忧而忧,后全国之乐而乐”的千古名句,变成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发奋图强,担任道义的自警格言。

          变通知道

          变通知道能够了解为“居危思变”,它是忧患知道的必定开展。如果说高枕无忧是为了避免由好变坏;那么,变通知道则是尽力谋求由坏变好。《周易.系辞传》说:“穷则变,变则通,公例久。”“变”是《周易》的中心观念之一,所谓“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”(《周易.系辞传》)。《周易》着重“变”,有一个基本原则,即“动态不失当时”,“与时偕行”。《周易》格外指出对“时”要有所知。如《贲卦.彖传》说:“观乎地理,以察时变。”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,能够察知四时、季节改变的规则。如《观卦.彖传》说:“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。”即仰观天然工作的神妙改变,能够了解四时替换之毫无过失的道理。如《豫卦.彖传》说:“六合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,而四时不忒。”即六合顺其本然之性而动,所以日月工作而无差失,四时替换而无过失。如《丰卦.彖传》说:“盛极必衰,月盈则食,六合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本日至中天必将西斜,月至满意必将亏食,六合天然有盈必有亏,有亏必有盈,它们都是依据必定的时刻而消长存亡。类似的话,《彖传》及《系辞》中还许多,这些都是古人经过对六合天然的观察所取得的关于“时”的知识。

         《周易》着重对“时”要有所知,而“明时”的意图则在于让大家依时而动,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态不失当时”。“时行”便是依时而行。已然全部都在时刻之中,谁都无法游离于时刻之外,那么要想在时刻之流中有所进取,就必须顺时而动。有专家指出,人与时的联系,“是主体与客体的联系,行动与环境的联系,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定性的联系。顺时而动,必获吉祥,逆时而动将致使灾祸,主体行动是不是合理,并不彻底决议于主体行动自身,而首要决议于是不是适应环境的需求” (余敦康:《中国哲学论集》第480页,辽宁大学出版社,1998年)。因而,“时行”之“时”,还不只仅是指年、月、日、时,而是与此年、月、日、时有关的及与主体有关的全部缘由的总和。这便是大家通常所谓的“机遇”一词的真实涵义。

         《周易》之中论到“时行”的地方颇多,如《大有.彖传》说:“其德刚健而文明,应乎天而时行,是以元亨。” “应乎天而时行”,便是适应天道天然的规则,依时而行。如《随卦.彖传》说:“全国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。” “全国随时”,即全国世人适应时变而相侍从。如《坎卦.彖传》说:“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,险之时用,大矣哉。” “险之时用”,指国君王侯因应地利,设险守国,含义十分严重。如《遁卦.彖传》说:“刚当位而应,与时行也。” “与时行也”即随顺时局,及时退避。总之,“时行”,便是叫人不失机遇,因应时变,有所作为。依时而行当然重要,依时而止含义也十分严重。所以《彖传》谓之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”。其实,“与时偕行”就包括“时止”之义。《周易》中有一《艮》卦,专门讨论“止”的疑问,其卦辞曰:“艮其背,不获其身;行其庭,不见其人。无咎。”《彖传》解说说:“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;动态不失当时,其道光亮。‘艮其止’,止其所也。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,是以‘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无咎’也。”《艮》卦首要声明“止”义。《序卦》曰:“《艮》者,止也。”《杂卦》曰:“《艮》,止也。”《艮》为“止”,所以《彖传》有“时止则止”之说。但论“止”之卦何故又谓“时行则行”?金景芳先生解说说:“止的含义并不简略,不能以为中止不动才是止。其实止还包括着行的含义在内。这一点一般人不易体会,所以孔子格外加以阐明。止于止是止,止于行也是止。咱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工作,便是止于行的止。后来咱们发现情况变了,这节工作必须中止,不宜再干了,这便是止于止的止。坚持干啥,是止于行;坚持不干啥,是止于止。两种止实行起来都要看场合,便是要‘艮其背’。这个场合不只是空间上的场合,也是时刻上的场合,并且归根到底是时刻上的场合。‘时止则止’时需求止于止,就止于止。‘时行则行’时需求止于行,就止于行。或止于止,或止于行,时是决议性的要素。”(金景芳等:《周易全解》第359页,吉林大学出版社,1989年)

    金先生的解说辩证颜色很浓,含义也很深入。它标明,艮止之义不只在于因时而止于所止,还在于因时而止于所守。所以,《彖传》接着说:“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”而《象传》则更明确地着重,正人观《艮》之象,应当“思不出其位”。宋人程颐解说说:“正人观《艮》止之象,而思安所止,不出其位也。位者,所在之分也。万事各有其所,得其所,则止而安;若当行而止,当速而久,或过,或不及,皆‘出其位’也。”(《程氏易传》)“止其所”、“不出其位”,都是指止其所当止。而止其所当止,也便是止其所当守。因而,“止”并非静止不动,而是以止助行,以行成止。止于“行”或止于“止”,决议性的要素是“时”,所以说 “动态不失当时”。人若能做到“动态不失当时”,便能适应事物开展的规则而“时中”。“时中”即“中”而因其“时”,“时”而得其“中”。得其“中”,所谓经也;因其“时”,所谓权也。有经有权,故能变通。此所谓“变通者,趣时者也”。变通趣时,就能顺天应人,移风易俗。《周易》中有《革》卦,专门讲革新,“革新”一词即滥觞于此。而《革》卦之后紧接《鼎》卦,意图就在于显示“推陈出新”之义。从这个含义上说,趣时变通,即改变日新。能趣时变通,便是“识时务”。而识时务,能日新,就能够常保通泰。所以《周易.系辞传》说:“日新之谓盛德。”

          全体调和知道

          全体调和知道,便是寻求和保持人与天然、人与社会的调和一致。“变”是为了求“通”,“通”则以各种实力的调和一致为条件。《周易》讲“三才”之道,便是为了凸显人与天然、人与社会的调和一致。

         《说卦传》中说:“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登时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”“道”虽分为三,但中心则是阴阳变易规则。《系辞传》中说:“刚柔相推而生改变。”又说:“生生之谓易。”这是以为事物改变乃阴阳彼此推移的进程。《系辞传》中又说: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,“阴阳意外之谓神”。这是以为阴阳彼此推移的进程没有穷尽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。但《周易》同时也指出,此意外之“神”恰恰是因为阴阳相反功能之间相资相济,彼此弥补的结果。也只需阴阳相反功能之间的相资相济,彼此弥补,才干维系事物的健康开展。此所谓“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”(《系辞传》)。这标明,天、地、人各有其遵从的规则,天道曰阴阳,地道曰刚柔,人道曰善良。但因为三者均由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一起成果,所以又有一起遵从的规则。   

         《周易》寻求天人、即天然、人与社会之间的调和一致,也正是根据此种“一起遵从的规则”。

         《周易》所谓的天然、人与社会之间的调和一致,首要包括两方面内容:一是天人之间具有内涵同一性;一是天人之间具有相成、互补性。就前者说,《易传》格外着重人对天道的效法,而建议推天道以明人事。《大象传》对六十四卦卦义的解说,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。如其释《乾》卦曰:“天行健,正人以发奋图强。”释《坤》卦曰:“地形坤,正人以厚德载物。”释《屯》卦曰:“云雷,屯,正人以经纶。”释《蒙》卦曰:“山下出泉,蒙,正人以果行育德。”释《大畜》卦曰:“天在山中,大畜,正人以多识前言往行。”释《益》卦曰:“风雷益,正人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”等等。这些话标明,在“天之道”与“民之故”之间是存在着内涵同一性的,大家经过知道和效法天道,就能够从中罗致教益,引伸出人事所遵从的原则。就后者说,《易传》又格外重视天人之间的不一样性,而建议发扬人的主观能动作用。如《系辞传》说:“六合设位,圣人成能。”“成能”便是成果六合化生万物的功能。又如《泰.象传》说:“六合交泰,后以裁成六合之道,辅相六合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 “裁成”即裁节成果;“辅相”即辅助赞勉。(黄寿祺等:《周易译注》第106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年)一句话,便是驾御天然界的规则,参加天然界的改变进程(朱伯崑:《〈易传〉的天人观与中国哲学传统》,载《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》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)。这些都是别离人道与天道的不一样,着重人在天然面前应积极主动,参赞六合的大化盛行。

          正因为天人之间的调和一致不以消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条件,而以发扬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根底,所以《周易》格外着重,只需大家尽力把握天人之间一起遵从的本质规则,讨论阴阳变易的规则,发扬自我的善良之性,就能安居乐业。此即《易传》所谓的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”。做到了这一点,就能“与六合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地利”(《周易.系辞传》)。“先天”即先于地利的改变而行事;“后天”即地利改变之后行事。这是说只需把握了道,其德行就能与六合日月鬼神的改变相一致,也就能猜测地利,顺时而动,然后达到天、地、人三者之间的全体调和。

    《周易》的这种全体调和知道,站在天道的态度说,是人与天然的调和同处与合规则运动。站在人道的态度说,是“顺乎天而应乎人”的道德抱负与“保合太和”的精神境地。在这样的“调和”中,天与人,天然与人, 便能够逾越别离,达到合一。而达到了这种“合一”,也便是真实达到了《易传》所谓的“乐天知命故不忧”。“乐天知命”,即参合六合的化育,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,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的空气中逾越全部忧患,而其乐融融。这是天与人,天然与社会的全体调和。此种调和既是一种美的境地,更是一种善的境地。但它又不只仅表现为一种境地,还体现为“化成全国”的事功,所谓“六合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全国平和”《周易.彖传》),即六合交感带来万物化育成长,圣人感染人心带来全国的昌顺平和。如是,则“保合太和”而“万国咸宁”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杨庆中先生

    来源:周易协会(www.zgzyxh.com)   时间:2014年04月26日